上周,艺术学院“主播有新人•党史我来说”栏目第二十四期,艺术学院胡云霞老师主讲《农村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起步》。今天第二十五期内容,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文主讲《党的十二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欢迎收听。
第二十五期
1982年9月1日至11日,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开幕词中响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崭新命题的提出,回答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最为关心的重大问题,它成为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大会确定的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大会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战略方针。大会指出:社会主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这些任务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要求,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
大会通过了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新党章进一步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作出了一系列新规定,反映了党的现实生活的新要求。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十二大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自这次大会起,按照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实现了制度化。
党的十二大以后,农村改革在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改革的重点逐步转向城市并全面铺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村的经济改革是党从实际出发,及时总结农民的创新创造,因势利导不断加以推进的成功实践。拥有几亿人口的中国农村,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于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其他领域的改革,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此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活力,其中的一项措施是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责权和奖惩作出明确规定,以增强企业经营者的责任感。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 不同所有制的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科学技术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提上日程。1985年3月,党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激发。1986年3月,四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邓小平很快作出批示。11月,我国决定实施发展高科技的“863”计划。上万名科学家在不同领域协同合作、联合攻关,很快取得丰硕成果。中国的高技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3年10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1985年5月,党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体制改革激发了地方和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不断涌现。
党的十二大以后,对外开放也迈出新步伐。1984年初,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并题词,充分肯定特区建设的成就。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批准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由此,在全国范围初步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增添了新内容和新特色。新宪法的施行,推动法制建设加快步伐。
在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方面,党的十二大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面,198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方面,全国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城市中的居民委员会进一步健全,农村中的村民委员会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逐步形成。
以制定1982年宪法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不仅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健全和完善,同时也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政治保证。
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并向全社会公布。《准则》总结了历史上党内政治生活的经验教训,把党章的有关规定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具体化,提出12个方面的要求;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坚持党性,根绝派性;要讲真话,言行一致;发扬党内民主,正确对待不同意见;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选举要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同错误倾向和坏人坏事作斗争;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同志;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不准搞特权;努力学习,做到又红又专。
为了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1983年10月至1987年5月,全党分期分批开展了以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为基本任务的全面整党。
建设四个现代化,需要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各级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敏锐地提醒全党同志,要注意培养、选拔合格的接班人,实现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使党的事业能够后继有人,不断前进。按照“四化”标准,党中央加快了选拔中青年干部的步伐。一大批年富力强、有知识、懂业务、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脱颖而出,担负重任。
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客观环境,迫切要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党中央的重视和领导下,20世纪80年代初,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广泛开展起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涌现出一批时代楷模。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坚决抵制盲目推崇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错误倾向,必须坚决反对企图背离社会主义道路、脱离党的领导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1983年10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对于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根据全会精神,全国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反对精神污染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强调,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即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资本主义制度,是根本违背人民利益和历史潮流,为广大人民所坚决反对的。《决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强调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个《决议》,是党的第一个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指导方针。
本文选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我们的《主播有新人·党史我来说》栏目已经推出二十五期啦,快和主播们一起学习百年党史,汲取奋进力量吧!
学习心得和意见建议都别忘了给我们留言哦,我们会关注您的每一条留言,小编洗耳恭听啦!
主编 | 邵常恩
责编 | 于友鹏 于森 徐小田
编辑 | 宫晓雯
音频制作 | 于友鹏 魏文浩
海报制作 | 王雪岩